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二十八章 粮食交易所 (第2/3页)
黑龙江兴办规模更加大的水泥厂,迎接即将到来的水泥时代。 大豆丰收了,小麦丰收了,玉米丰收了,甜菜稻谷高粱等作物都丰收了,还有初次尝试的中药种植、皮毛养殖、鹿茸林蛙等补品生产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 黑龙江的粮食生产接二连三的震惊了全国,震惊了世界。 相比去年的丰收,这次的丰收更加的彻底,水稻亩产最高超过了900斤,这还没什么,毕竟种植面积不如小麦,小麦亩产量最高超过了800斤,大豆也超过了每亩360斤,土豆与玉米、地瓜等高产粮食无一例外的都超过了亩产千斤。 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奇迹,无数的百姓都喜极而泣,比去年的癫狂更加的彻底。 李安生都受到了感染,虽然在后世这些亩产量并不稀奇,最高产量全部翻番都是有的,可在这个时代,已经是相当震撼人的奇迹,连列强各国都纷纷派出了记者前来采访报道。 黑龙江的耕地开垦面积在李安生的促进下,突破了千万亩,比起奉天的六千多万亩,以及吉林的两千多万亩,固然少了许多,但是相比才三百多万的人口,这就相当不容易了。 目前初步确定今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在260万吨到300万吨之间,甚至有可能会超过300万吨,要知道,吉林人口是黑龙江的两倍,耕地面积也是两倍,今年的收成也不会超过200万吨。 徐世昌派人初步核定了一下,根据目前的收成情况,整个农忙结束后,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将超过800万吨。 黑龙江的农业堪称奇迹,要是这个奇迹能够放大到整个东北的话,那是多么伟大的成就,800万吨翻一番就是1600万吨,320亿斤粮食,分摊到全国四万万人,那就是人均70多斤粮食,勉强够一个月的嚼用,也就是说,光是东北三省产的粮食就能够让全国人民吃上一个月,这还是在东北初步开发的情况下。 每年要进口数千万两银子的粮食,数百万吨的粮食,要是这笔钱能够省下来多好。 可是,中国虽然是粮食进口大国,同时也是粮食出口大国,这是多么的讽刺啊。 自从东北修建了中东等铁路之后,便利的交通,也为列强掠夺东北经济资源提供了条件。大豆、小麦等农产品从哈埠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,哈尔滨由此成为遐迩闻名的商品粮集散地。 1896年,俄商开始在松花江沿岸农村低价收购粮食,然后将粮食集中到哈尔滨码头以便销售或运出。1905年,日本开始向哈尔滨进行经济渗透,掠夺我国的农产品资源。 今年,哈尔滨被辟为商埠后,西欧粮商纷纷来哈埠开办洋行,并大量收买粮食运回本国。洋商雇佣中国人到农村为其收购粮食,然后集中到哈尔滨,再转运出口。 然后呢,洋面粉就哗哗的进来,摇身一变,夺取了大量的财富。 这次俄商与日商成群结队的进入黑龙江收粮,却被告知无粮可售,原因便是黑龙江官方与民间合作,收紧了粮食销售口子。 这引起了日俄以及欧美粮商的抗议,云集到奉天叫骂,哪有不让收粮食的道理? 于是矛头直接对准了李安生,认为是他强迫民间不准销售粮食给洋商。 不过,得到了徐世昌与程德全同意的李安生很快宣布,黑龙江粮食生产除了实行统购统销的商品粮政策,还将陆续由官方兴办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,官商合办粮食交易所。 商品粮政策是借鉴于后世,不过略微修改了一下,其实已经有了实行的根基,之前的垦殖计划都是与农业银行、官府挂钩的。 所有流民在分配田地,以及向农业银行贷款购买各种种子、农具等物资时,都将签署统购统销的合同,有三年的,有五年的,更有十年的。 不管是新迁移的流民,还是先前已经前来开垦的百姓,都要向黑龙江官方、黑龙江农业银行以及黑龙江垦殖公司寻求帮助,种子、农具,以及农药,甚至是各项技术指导,还有播种、收获时黑龙江军队的人力支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