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07 勤奋不能盲目,必须选对方向 (第7/8页)
心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” 年轻的我们在做事时总是急于向前、横冲直撞,冲劲儿有余,智慧不足。我们常常会忽略,有时后退也是一种前进,有时绕道走是最智慧的选择。懂得后退一步看,会让我们的人生机会更多。 无论是道家讲究的“无为而治”,还是儒家的中庸之道,都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激进。如果总是莽撞向前,很可能会跌得头破血流,倒不如静下心来后退一步,没准儿反而事半功倍。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,当他初到魏国时,为了证实他是否像传言中的那样有才华,魏王故意刁难他说:“我现在坐在王座上,你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主动下来吗?” 这时,庞涓提议道:“如果在王座底下生堆火,大王肯定会下来的。” 魏王听后答道:“这个方法不行。” 孙膑想了想说:“如果大王坐在王座上,我是没办法让您自愿下来的。但如果大王是站在王座下面,我却有办法让您自愿坐上去。” 眼见刁难住了孙膑,魏王十分得意,于是说道:“那就按你说的来。”然后主动从王座上走了下来,同时还说道,“我倒要看看你有何方法,能让我自愿坐上去。” 这时,周围的大臣们也开始窃窃私语,认为孙膑不过浪得虚名罢了。可是,孙膑却忽然大笑起来,然后说道:“我当然没办法让大王主动坐上去,可是,我已经让大王主动从王座上下来了。”直到此时,众臣才恍然大悟,对孙膑的才华大加赞赏。 几乎不可能的问题,却迎刃而解,其关键在于孙膑勇敢地后退了一步。所谓“以退为进”,这个故事堪称典型。 成功的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,我们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。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的精神固然值得提倡,但我们不能忽略,客观世界是多变的,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环境下,以退为进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,并非消极的避让。 例如很多明星在面对丑闻时,无论证据多么充足,往往选择死鸭子嘴硬,拒不承认。最后不仅让自己声名狼藉,同时也失去了人们对他的信任。其实,如果他们肯后退一步,不要在“嘴硬”方面下功夫,而是想想该怎样承认错误,以及承认错误之后该做些什么挽回形象,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,甚至反而给自己的形象加分。虽然认错可能会失去一些人的拥护,但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?相信更多人会选择理解,同时也会为你敢于承担责任的行为点赞。 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年参选美国参议员时,在最关键时刻,竞争对手抓住了他的一个大把柄——在学生时代时,肯尼迪因为欺骗被哈佛大学退学。 肯尼迪的助手们为此十分忧心,因为在政治上,这种把柄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。只要他的对手好好利用这个把柄,肯尼迪在公众面前树立的正直、诚实的形象将大受损害,同时他的政治前途也将变得黯淡无光。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,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极力否认、澄清自己。但肯尼迪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,他十分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他对民众说道:“对于曾经做过的事,我感到非常抱歉。但错了就是错了,我没什么可辩驳的。” 肯尼迪这样说几乎已经相当于放弃此次竞选。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,对手还要进行打压,反倒会显得自己气量狭小。而且从后来肯尼迪竞选总统时的情况来看,因为他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,民众对他的支持率反倒上升了。因为他成功地赢得了人们的同情,让人们看到他也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,同样会犯错,但只要勇于改正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 如果情况对我们不利,与其横冲直撞地向前,不如选择以退为进,有时反而会收获更好的效果。反正事实已经无法改变,不如放弃该放弃的,而在值得努力的地方拼尽全力,这样才有未来。就好像我们下跳棋时一样,如果你只是不断地前行,也许每次也能走上一两步,但远不如主动后退或左右迂回走得长远。这个道理十分浅显,但未必每个人都懂得。 认真的精力是有限的,必须花在恰当的地方。有的道路,当它不再值得我们投入精力,不妨果断放弃,哪怕退回原点;然后选择一个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,认真地走下去。 万事通,不如一艺精 如何用凸透镜点燃一根火柴?答案很简单,只要把凸透镜对准阳光,调整角度,让所有光都聚集在火柴头上就可以了。这就是集中的力量。 在生活和工作中,为了提高效率,总有些人企图很多事情一起做,他们将自己的精力分成很多份,一会儿做做这个,一会儿又干干那个,同时推进好几件事。然而最后的事实证明,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最为低下,更加费时费力。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将它们分散在不同的事物上,这个一点儿,那个一点儿,最后往往哪个都不能兼顾。例如有些人的兴趣十分广泛,喜欢唱歌、喜欢画画、喜欢书法、喜欢弹琴。于是,每样都去学,每样都去练,每样都废寝忘食。可到头来,往往一事无成,哪样都不精通。 鲁契亚诺·帕瓦罗蒂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,当他还是个孩子时,并不是只有唱歌这一项爱好。除了唱歌外,他还想当老师和科学家。 有一次,他把自己的理想告诉了父亲,他